追《四喜》這部劇,本來只是沖著童瑤和蔣欣這對黃金搭檔去看的,沒想到卻被許娣這個67歲老戲骨飾演的角色給徹底圈粉了。
許娣在劇中飾演的喻靜香,是一個文化程度不高、行為常受情緒支配的市井母親。
這個角色因為早年將女兒送人,多年后試圖相認時卻充滿了矛盾的掙扎。特別是那場母親去世的哭戲,許娣通過轉身后的愣神、猙獰的表情、瘋狂抓頭的動作,將絕望與撕心裂肺演得入木三分,成了“全片最大催淚彈”。
有網友直呼這是“教科書級表演”,也有人覺得她演得太"浮夸",但更多觀眾被這份真實的情感爆發力深深震撼。
![]()
說起《四喜》這部劇,許娣飾演的喻靜香絕對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她就是那種典型的市井母親,骨子里透著小市民的精明和局限。
面對親生女兒沈明珠多年后的相認,她內心既渴望又忐忑。在母親去世、女兒不愿相認時,那種從隱忍到徹底崩潰的情緒變化,被許娣演繹得層次分明。
最讓觀眾印象深刻的,還是那場母親去世的戲。許娣沒有選擇常規的聲嘶力竭,而是用了一套完整的情緒遞進。
她先是愣在那里,整個人像斷了線的木偶,眼神空洞得讓人心疼;接著慢慢轉過身,臉上的表情從震驚變成不敢置信,再到滿臉猙獰;最后瘋狂地抓著自己的頭發,那種絕望感透過屏幕都能感受到。
有追劇的觀眾在彈幕中連續刷屏:“這就是老戲骨的功力!”“許娣老師把一個普通母親的痛苦演活了!”
也有網友認為她的表演風格過于外放,覺得像“菜市場大媽吵架現場”,與角色“小心翼翼的內疚者”設定有些偏差。
其實,許娣接演這個角色還有個小插曲。她是臨時救場出演的,但憑借40年的舞臺經驗,很快就找到了角色的感覺。
為了演好喻靜香,她還提前半年去養老院體驗生活,觀察失獨老人的狀態,為角色尋找真實的情感依據。這份認真勁兒,讓很多臨場發揮的細節都增強了戲劇張力。
![]()
1958年7月,許娣出生在北京一個普通的四合院里。父母對她很寵愛有加,讓她從小就養成了那種北京大妞特有的爽利勁兒。她的性格直爽,遇事不服輸,這股子倔強勁兒伴隨了她一輩子。
1974年,還在北京134中上學的許娣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北京戲校來學校招生,雖然她不會唱不會跳,更沒什么特殊才藝,但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虎勁兒,讓她毫不膽怯地走進了面試場。
就憑著初試講故事、復試背課文的"才藝",這個什么都不懂的姑娘竟然考進了北京戲校。
然而接下來的日子卻讓許娣嘗盡了苦頭。論理論知識,她一竅不通,連最基礎的小曲都不會哼;論演唱技巧,她完全不懂發聲方法,一場戲唱下來嗓子都啞了。看著同學們一個個都比自己強,她心里別提多難受了。
但北京大妞的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輸的勁兒。她開始玩命似地苦練基本功,每天早出晚歸。
練習耍槍花時,手腳不靈活的她經常被槍打得青一塊紫一塊,疼得齜牙咧嘴也不吭聲;壓腿時疼得眼淚直流,大腿抖得站都站不穩,第二天還是咬牙堅持。
那段時間,她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泡在了練功房里。
就這樣熬過了最艱難的適應期,許娣的天賦和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她的出色表現引起了表演藝術家魏喜奎的注意,這位跟梅蘭芳齊名的大師級人物破例收她為徒,在當時的戲曲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成為魏喜奎的弟子,對許娣來說既是榮耀也是壓力。師傅對她要求極其嚴格,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要反復琢磨。
1986年,劇團要排演《楊乃武與小白菜》,魏喜奎指定讓許娣演“小白菜”這個主角。
當時劇團很多人都不服氣,憑什么讓這個從未挑過大梁的人獨當一面?
![]()
面對質疑,許娣沒有退縮,而是用15天的時間證明了自己。那段時間,她每天除了在劇團排練,回家后還要抱著錄音機繼續練。
有一次和樂隊合練,被老師直接打了回票:“這個不行,回去繼續練吧!”
當時許娣整個人都懵了,怎么走出排練室的都不記得了。但回到房間后,她擦干眼淚繼續練,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一百遍。
最終,她憑借自己的悟性和勤奮成功拿下了這個角色。連一向嚴厲的師傅魏喜奎也對她贊不絕口:“善唱善做,做戲極有內心感,唱得也很有韻味。”
漸漸地,許娣在曲劇舞臺上闖出了名堂,成了劇團的臺柱子。她還以首位曲劇演員的身份獲得了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這在當時是極其罕見的榮譽。
不過,許娣并沒有滿足于曲劇舞臺的成功。上世紀80年代末,導演劉文田的一番話讓她看到了新的可能:“唱一場戲觀眾頂多一千人,但演電視劇,觀眾少說也有幾萬人。”這讓苦于曲劇屬于小劇種、觀眾基礎有限的許娣心動不已。
從此,她開始了曲劇和影視雙線作戰的模式。剛開始轉型時困難重重,語言不通她就拼命練,為了《我的前半生》中的薛甄珠,這個地道的北方人硬是學會了上海話的韻味。每個角色她都要深入挖掘,絕不讓觀眾看到重復的表演。
![]()
在央視版《三國演義》中,她飾演溫婉大氣的甘夫人,那種賢良淑德的氣質讓人印象深刻。
《大丈夫》里,她是李小冉的慈母王慧娟,把母愛的細膩和包容演得恰到好處。
《小夫妻》中的丈母娘更是讓觀眾又愛又恨,她把那種"為你好"的專制和關愛拿捏得分寸十足。
![]()
2018年,許娣憑借《我的前半生》里薛甄珠一角獲得白玉蘭獎最佳女配角獎。得知獲獎時,她張大嘴巴一臉意外,甚至在臺上自嘲:“是不是評委覺得我年齡太大了才給我獎的?”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讓人更加喜愛這個老戲骨。
《我的前半生》讓許娣真正走進了大眾視野。劇中的薛甄珠愛錢卻更愛女兒,嫌貧愛富卻又刀子嘴豆腐心。
許娣把這個角色演得活靈活現,讓觀眾既恨她的勢利又被她的真情打動。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她專門觀察生活中的上海阿姨,從說話的語調到走路的姿態,每個細節都不放過。

-04-
由于演技太好,許娣和很多對戲演員都很有“夫妻相”,加上她一直很低調,外界一度不知道她的丈夫是誰。
演員李又麟、韓童生、楊立新……都曾被傳是她的緋聞丈夫。面對這些傳言,許娣才透露自己的丈夫叫俞建偉,兩人是青梅竹馬的初戀。
他們的相識還挺有戲劇性。1970年,剛進曲劇班學習的許娣遇到了18歲的班長俞建偉。
有一天課間休息,俞建偉隨口說了句不太合適的話,許娣瞬間炸了毛,沖上去就要他道歉。俞建偉覺得只是口頭禪,堅決不道歉,兩人差點把桌子都掀了。
當時俞建偉心想,哪個倒霉蛋娶這樣的女人,肯定有罪受。沒想到,他自己就成了那個"倒霉蛋",而且還是心甘情愿的那種。
因為相處下來,他發現許娣不僅人長得漂亮,唱腔身段都是一流的,而且為人熱情仗義,是個值得托付終身的好姑娘。
1981年,兩人正式結婚,后來生下了兒子。婚后的日子平靜而幸福,他們在同一個劇團工作,一起面對事業上的起起伏伏。當許娣遇到挫折時,俞建偉總是默默鼓勵她;當她取得成績時,俞建偉又是那個最為她驕傲的人。
![]()
2008年,許娣身體出現狀況,情緒低落,整夜睡不著覺。俞建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和兒子商量后決定帶她爬香山。沒想到,這個看似簡單的運動竟然治好了許娣的病。
從那以后,俞建偉更是成了妻子最貼心的助理,許娣走到哪兒,他就跟到哪兒,拎茶杯、開車門、照顧她的飲食起居。
有人調侃俞建偉:“你老婆現在這么有名,不怕被人拐跑嗎?”俞建偉總是淡定地回答:“不會的,夫妻間連這點信任都沒有,怎么做夫妻?”
許娣也從來不辜負丈夫的信任,把賺到的錢全部交給他打理,還開玩笑說自己是“俞許氏”。
從17歲相識到現在,兩人攜手走過了40多年,幾乎沒紅過臉。許娣常說:“我不羨慕年輕人的愛情,我和先生雖然沒有那些浪漫的舉動,但我知道不管我去哪兒,他都會跟在我后面。”
![]()
-05-
如今67歲的許娣,演技在時間的歷練中愈發爐火純青。她不再是那個初出茅廬需要證明自己的年輕人,而是學會了用更深邃的眼光去審視人性。
在《四喜》中,她為喻靜香設計的那些細微動作,都是多年表演經驗的積累。一個眼神的閃躲、一句話的欲言又止、一個轉身的猶豫,都能準確傳達出角色內心的復雜情感。
對于外界關于“中老年女演員”、“角色邊緣化”的討論,許娣看得很開。她說自己從來不挑戲的大小,只要角色有意思、有挖掘空間,哪怕只是個配角也愿意演,“我演的就是普通人,不需要刻意體驗生活,因為真實的感覺是幾十年活出來的。”
![]()
在《四喜》這部劇中,許娣的表現比以往更加成熟穩重。她深知一個人的情感爆發背后一定有深層的原因,所以在塑造喻靜香時,她把角色的每一次情緒波動都建立在扎實的人物邏輯基礎上。
雖然有人覺得她的表演“浮夸”,但更多觀眾被這種真實的生活質感所打動。
許娣曾說:“演員這條路要想長期走下去,就必須保持進步的心態。”正是這份對表演的敬畏和專注,讓她能夠沉下心來鉆研每一個角色,哪怕只是幾分鐘的戲份,也要演出人物的層次感。
她用幾十年的時間、幾十部作品告訴我們:好演員,終究是要靠角色說話的。
![]()
許娣或許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她絕對是那種能讓每一部戲因為她的存在而增色不少的實力派演員。
從曲劇舞臺到影視熒屏,從青春年少到花甲之年,她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什么叫“浮夸”背后的真誠,什么叫笑中帶淚的人生。
她就像一塊經過時間打磨的璞玉,在不同的角色中綻放著屬于自己獨特而堅實的光芒。
你印象最深的,是許娣老師的哪一個角色呢?你如何看待她這種用心演戲、低調做人的演員態度?